財經新聞
|
http://www.tthjby.com
發表日期:2025-04-07
山東鋼鐵網 [我要打印] [IE收藏]
|
一、外資集體轉向:政策紅利與科技創新重塑中國資產實現“科特估〞
2025年一季度,國際資本對全球市場的配置策略發生顯著逆轉。摩根士丹利、高盛、瑞銀等機構密集上調中國股票評級,摩根士丹利將MSCI中國指數目標點位提升7%至86點,隱含9%的上漲空間;高盛則預測MSCI中國指數年內或再漲15%,創下自2021年以來的最大預期增幅。國際資本唱多中國的核心邏輯在于三輪驅動:
1、政策集合創新釋放制度紅利
2024年三季度啟動的財政金融資本地產等政策集合創新浪潮,在2025年全國兩會再次明確,疊加《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》落地,外資準入與股權投資便利性大幅提升。積極財政政策以4%赤字率加碼配合新基建,寬松貨幣政策通過降準降息,為穩地產身力,又催化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,形成“寬貨幣+寬信用”優勢組合。證監會加速推進資本市場改革,優化跨境互聯互通機制,A股納入MSCI等指數的權重持續擴容,吸引被動資金連續9周凈流入。
2、科技革命重構全球產業鏈,“科特估〞引導中國資產從價值壓縮向價值回歸
中國在AI等領域的井噴式創新涌現,成為中國資產估值重估和投資者信心重啟的核心引擎。深度求索(DeepSeek)發布的AI開源大模型引發全球技術范式東移,其算力效率較國際主流模型提升30%,推動中國科技股估值出現特別重估(科特估)。中國在全球AI算力產業鏈中的地位從“跟隨者”轉向“定價者”,進而成為全球Al市場資源優化組合者。
3. 估值洼地與資金再平衡
當前MSCI中國指數遠期市盈率僅為12.5倍,顯著低于美股納斯達克的28倍,隨著中國經濟復蘇企穩向上,企業盈利預期上修至7%-9%。美聯儲降息周期下,全球資金從高估值美股轉向新興市場,2月韓國投資者對中港股市的凈買入額環比激增200%,創2022年以來新高。
二、美股拋售潮:高估值修正與地緣風險的連鎖反應
與外資增持中國資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美股正遭遇創紀錄的減持。3月機構投資者對美股的配置從凈超配17%驟降至凈低配23%,對沖基金單周拋售規模創四年新高。這一趨勢的背后邏輯包括:
1. 經濟基本面邊際走弱
亞特蘭大聯儲模型預測美國一季度GDP增速為-1.8%,為2022年以來首次萎縮。科技巨頭盈利增長放緩,Meta、特斯拉等“七巨頭”年內平均跌幅達20%,AI資本開支可持續性遭質疑。
2. 估值泡沫與技術替代壓力
美股科技股遠期市盈率較五年均值溢價35%,而DeepSeek等中國AI模型的崛起,使市場意識到算力優勢并非美國獨占。微軟削減數據中心投資的動作,進一步加劇對AI產業鏈盈利預期的修正。
3. 地緣政策擾動全球資本
特朗普政府4月2日開始對各國“對等”加征關稅及收緊移民政策引發市場避險情緒,資金加速流入黃金與新興市場。3月散戶向貨幣基金凈流入304億美元,而歐元區股票配置比例升至3年高位,德國DAX指數年內漲幅超15%。
三、財報季掘金:業績確定性驅動的三大主線
隨著4月年報及一季報披露高峰來臨,業績將成為市場定價的核心錨點。結合機構調研與產業趨勢,三大領域具備爆發潛力:
1. 科技硬核:AI產業化
AI算力基礎設施:服務器出貨量同比增80%。
2. 消費升級:政策刺激與場景創新
振興消費與穩樓市穩股市并列,以舊換新政策覆蓋范圍擴大,掃地機器人、智能駕駛系統滲透率加速提升。
3. 高端制造:科技應用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落地
風電與儲能:海風裝機量年內預計翻倍。
人形機器人:政策專項債重點支持關節電機、力控傳感器等核心部件。
東升西降,全球資本再平衡下的戰略機遇
外資增配中國資產與美股拋售潮,本質是全球資本對“技術迭代速度”與“政策確定性”的重新定價。對于投資者而言,需緊扣AI產業化、消費場景革命、高端制造升級三大主線,在財報季中挖掘兼具業績彈性與估值安全邊際的結構性機會。
特別聲明:本文僅是根據市場提供信息進行分析歸納,不可作投資建議。
|
|
|
|
|
|